连麦三人全为托儿现象“麦手”乱象背后的陷阱探析
2025-05-09来源:成都商报电子版
连麦的三个人都是雇佣的“麦手”扮演
近年来,网络直播行业迅速发展,直播内容涵盖带货、医疗养生、法律咨询等多个方面。此前有媒体报道,直播间中的连麦网友并不都是真实的,很多是为了烘托气氛、吸引流量而聘请的“麦手”。业内也将此类人员称为“麦手”。
一位消费者向记者透露,由于相信这些连麦的虚假故事,他充值千元购买课程后无法维权。此外,记者调查发现,围绕着“麦手”兼职,还出现了招聘骗局。
连麦的“假”戏背后,有哪些“真”坑?该如何治理直播生态?
“麦手”乱象
常见于各类直播间
“你好,我是情感导师李老师……”
中午十二点,一位自称“李老师”的情感主播开始直播。
进入直播间,连麦的是一个名叫小丽的34岁女性。小丽称她的丈夫去世了,独自抚养孩子,但她的弟媳总是给她介绍残障人士。“她把我逼得没办法,要么嫁给他,要么什么都得不到。”
这场直播涉及三人的互动,弟媳和小叔子也进入了直播间,讲述各自的困境。
据了解,这三个人都是由雇佣的“麦手”扮演的。“麦手”是指进入直播间与主播进行连麦互动的“角色演员”。
网络上有很多招聘“麦手”的帖子。招聘者王芳(化名)表示:“一些情感主播直播间需要人互动,他们会找一些‘麦手’,台词、剧本都有,时间大约在十分钟到一个小时。”
记者在各大平台搜索发现,“麦手”不仅存在于情感直播间,法律咨询、课程教学等领域也有他们的身影。在一个养生直播间里,一位主播教大家搓手,称这是“能量手”,可以隔空连麦帮助网友解决身体不适。
“通常情况下,单麦一分钟五毛到一元。‘麦手’的赛道非常广泛,情感、亲子、法律、化妆、相亲等都需要。”在网络上宣称需大量招聘“麦手”的刘青(化名)说。
网络直播间“主播”花钱雇人演戏值得吗?刘青表示,“麦手”不仅可以增加人气、活跃气氛,有些通过奇葩、狗血的剧本引流后,还能带来可观的收入。
国内一家知名MCN机构合伙人告诉记者,除了带货、赚取打赏,还有不少主播通过“麦手”奇葩剧本吸引粉丝,并引流至私域获利。“下播后,有一对一的连线或者付费课程,在私域变现。”
“麦手”背后
有哪些陷阱?
在黑猫投诉平台上,记者发现了不少因直播间连麦导致冲动消费的投诉。四川的王先生告诉记者,今年7月,他在某平台观看一个规划素养课直播,宣传说可以从小学用到高中,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。
王先生说:“在直播间,‘家长’会说,用了这个课程,孩子的成绩从几十分提高到了九十几分,效果很神奇。”
冲动之下,王先生花费近三千元给孩子买了课程,但实际效果与宣传相差甚远,想要申请退款却发现投诉无门。
记者调查发现,“麦手”配合主播演绎夸张剧本,除了涉嫌虚假宣传、诱导消费者外,还衍生出了一些新问题——不少社交平台或培训机构出现了招聘“麦手”的宣传,声称利用碎片时间接单,兼职也可以轻松月入几千。
河北的杨女士告诉记者,她通过朋友圈推荐,加入了名为“大众商学院”平台的兼职项目,声称支付999元即可通过写小说、推广短剧等方式赚钱,当然也可以成为“麦手”。
记者添加了多个招聘微信,正如杨女士所说,想成为“麦手”都需要先交“入群费”或“团队费”,价格从200元到1000元不等。对方表示,入了团队就有现成的剧本和直播资源。
然而,许多网友反映,加入这些所谓的团队,“麦手”多直播少是常态,赚的实际上是拉人头的钱。招聘者刘青拉的“麦手”咨询群中,每天都有类似几天回本的内容,怂恿大家交钱进入团队。
针对乱象
如何治理?
在业内人士看来,“麦手”乱象一方面需要求职者自己警惕,更需要直播运营团队在平台及相关部门的监管下健康、有序发展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、副教授刘晓春认为,需要从更大范围,对严重污染网络生态环境的内容进行监管和打击。
如果大家不知道连麦是假的,这种行为涉及虚假信息传播,需要法律去管理和禁止。
如果直播间里的观众知道这是假的,那么需要考虑内容本身是否有不良影响,如低俗、狗血等,需要相关人员进行管理。
